什么是學術不端行為?
學術不端行為是指違反學術規(guī)范、學術道德的行為國際上一般用來指捏造數(shù)據(jù)、竄改數(shù)據(jù)、和剽竊、這三種行為。 但是一稿多投、侵占學術成果、偽造學術履歷等行為也可包括進去,學術不端行為在世界各國、各個歷史時期都曾經發(fā)生過,但是像中國目前這樣如此泛濫,嚴重到被稱為學術腐敗的地步,卻是罕見的。
有學術不端的嫌疑可以補交嗎?
2)有學術不端的嫌疑,不留記錄,但扣出一部分分數(shù)作為懲罰,如果最終分數(shù)不合格,仍可以有補交或者補考機會 4)有學術不端的嫌疑,留一個學校內部不公開的記錄,零分處理,直接補交/補考,最高給及格分
如何防止不了解學術規(guī)范的不端行為?
專門的學術規(guī)范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要防止因為不了解學術規(guī)范而產生的不端行為。 當然,除了學術規(guī)范的傳授,教師自身在學術方面的嚴謹作風對學生有更好的示范作用。 [2] 63歲的祝國光博士至今還記得,當初在海外頂級醫(yī)學期刊上看到有關中藥和西藥對治療 心肌梗塞 疾病具有同等療效的學術論文時,那種難以言狀的興奮之情。
科研人員為什么會受到學術不端指控?
科研人員可能會因為科學態(tài)度不公正客觀、不尊重同行學術貢獻,或有門派歧視等原因而受到學術不端指控。 被指控人是否具有主觀故意以及該行為是否造成不良后果是認定學術不端的要點。 12.隱匿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