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了論文選題之后,進入資料收集階段,你會不會很迷惑不知從何下手。資料收集是論文寫作的準備階段、起步階段,也是論文寫作的必不可少的基礎工作。豐富的材料是科學研究得以開展的基礎,只有充分占有資料,才能有學術發(fā)言權。論文的撰寫必須以大量的文獻資料作為基礎,才能保證選題的質量及論文寫作的質量。在材料收集過程中,可以遵循以下五字原則"即“定、廣、新、精、真。”
1、“定”是指在確定研究方向之后,有目的有針對性地收集材料。圍繞論文選題方向查找資料,決定材料的取舍,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漫無邊際地收集資料,既浪費時間,且可能收集到的資料還都是些次要的、無關緊要的材料,以至于材料不能充分論證觀點,寫出的論文也必然是平淡無色彩。
很多學生在收集資料過程中往往忽略了這一點, 而是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選擇材料,文中雖有豐富材料,但所選材料卻與觀點風馬牛不相及,或不能充分表現(xiàn)主題,削弱了論文的質量。
2、“廣” 是指占有材料力求全面。要通過多種渠道,采用多種方法收集資料,盡可能的全面和詳盡,只有全面地占有資料,才能讓大量的材料來充分而有力地證明論文的觀點。一切真正有科學見解的好文章、著作都是在詳細地收集、占有資料的基礎上寫成的。
馬克思寫《資本論》時,曾參閱了當時各國有關經濟問題的大量材料,參考的書籍就有1500多本,所作的摘錄和筆記至少100多本。
占有了豐富的材料,寫出的論文才可能會有廣度和深度,達到言之有物,反之,材料不足,限制構思,寫出的論文則貧乏無力。
3、“新”即要求掌握最新的研究動態(tài)、最新的觀點、發(fā)展趨勢、最新的提法、最新的研究結果。這里尤其提倡通過親自調查獲得第一手資料,這樣的資料常常最有新意。材料越新越有助于產生新的思考,激發(fā)新的創(chuàng)造。這就要求在收集材料過程中細心觀察和捕捉新的變化情況和新的問題,從別人沒有涉及、沒有發(fā)現(xiàn)的方面或問題去準備材料和選用材料,從而使論文立意新穎。強調選擇新材料,并不是說完全舍棄老材料、舊材料。對舊材料、老材料巧妙選用,賦以新意,同樣可以表現(xiàn)深刻新穎的思想,給人以新的感受和啟發(fā)。
4、“精”是指在論文里的材料要少而精,千萬不要羅列材料,堆砌材料。要選用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材料。典型材料能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和共性,觸及問題的實質,說服力強。選擇得好,能起到以一當十的作用,取材不當,容易淹沒主題或使主題轉移。收集材料時要注意將材料分類排序,區(qū)分主次。精選出那些與自己的選題方向關系緊密、有影響的資料。對自己有啟發(fā)的和在學術界尚處于爭議的資料,重點保存和占有,對一般的次要的資料大體了解即可。
5、“真”是指所選擇的材料要絕對的真實準確。學術論文的特點是學術性與科學性,因此所選擇的材料必須可靠無誤,符合客觀事實,建立在真實材料基礎上才能得出正確結論。如果使用的材料虛假、有出入, 將會使別人對文章的可靠性產生懷疑,削弱材料對論點的說服力。
選擇材料時應盡量挑選搜集第一手材料, 選擇第二手材料時應仔細推敲,對所占有的材料,反復核對驗證,保證確鑿可靠。恩格斯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就得自于他對18世紀末、19世紀初德、英、法等國資本主義社會的工人階級斗爭細致入微的觀察,通過親自訪問工人,及親身觀察,而獲得第一手可靠的材料。魯迅先生能寫出《狂人日記》、《孔乙己》、《藥》等一系列優(yōu)秀作品,也緣于他對辛亥革命前后中國社會的仔細觀察。
以上就是關于“遵循五字原則,輕松收集論文材料”了,想了解更多怎樣查重論文的知識,請持續(xù)關注學術不端論文查重網(wǎng),學術小編會為大家收集更多的學術論文知識哦。